浙传首页 | 联系我们
 学院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科科研  学生天地  招生就业  中外人文交流中心 
青春盛会 继往开来 |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第六次学生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2021-05-19 18:33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陆周杰,19双播3班,共青团员,上海崇明人。


推荐理由:

这里的4000亩土地全是乡亲们从“海龙王”嘴里抠出来的,这一切是和党的好政策分不开的……这是在崇明土生土长的陆文忠回忆往昔垦拓年代时发出的感慨。

1985年至1994年期间,在资金奇缺、势单力薄、风浪无情的情况下,陆文忠带领乡亲们先后三次闯滩,共围垦土地4000亩,带领乡亲们建设新家园,建立瀛东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和生态岛建设的新样本。这位老人成就了这段历史、造就了上海的崇明岛精神。


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听长辈说,过去的崇明人多地少,经济薄弱,崇明的东滩曾经是满地芦苇的荒滩,靠地为生的庄稼人没有地,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上世纪80年代,在担任当地大队长的陆文忠,面对这番景象,深深思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靠滩涂是不是也可以做大文章呢?恰逢1985年过了春节,中央召开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鼓励大家围垦滩涂、开发荒山,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等。那年秋天,年轻的陆文忠用青春的那份魄力,开始动员村民,跟大家说“要致富,靠滩涂”。

每人一个铁铲、一根扁担、一副泥兜子,围到哪里就住到哪里。为了赶在汛期之前堆成大堤,尽管离家不远,当年的围垦者也基本不回家。在芦苇棚里一住就是7个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常态,一直到1700米长的大堤筑成,600亩滩涂围垦战役胜利告结。

围垦结束后,他们并没有庆祝,而是继续为百姓们奠定美好生活的基础。他们用20天时间,在这片滩涂上开挖300亩鱼塘,放养了30亩幼鱼、40亩成鱼。产值9.8万元,利润2.1万元,这两个数值在当年曾令所有人无比感动!

初战的告捷,增强了陆文忠与一众围垦者的信心。那是在1987年4月,他们趁热打铁,再次向荒滩挺进。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他们毫无退缩之意。鞋不能穿,他们就赤脚干,脚腕就被芦苇根刺破、扎伤了,海水一浸泡,溃烂从此再也没有好过。一直到现在,还是常年裹着一层厚纱布。苦,累,却毫无怨言。那时的围垦者都知道,围垦出来的土地,是赛过黄金的宝贝……不负众望,当年的荒滩,终于成了一个“聚宝盆”。

到此,1989年经县里批准,瀛东村正式成立。当年无地可居的人们拥有了崭新的家园,要来“瀛东”安家落户的人也越来越多。1994年,陆文忠带着围垦队伍再次踏进东滩,操起扁担、铁锹,第三次向大海开拔。历经十年,一共围垦土地4000亩。

十年,瀛东村人均占地提高到80亩,在上海郊县名列第一。对一个村来说,老百姓十年围垦站住了脚,从此农民富裕了,集体经济也增长了。


“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崇明岛精神令我震撼——这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干部的魄力,这更是上海崇明人不怕困难、砥砺前行的写照。这一份精神让我深刻回顾家乡历史,感悟到基层平凡的党员干部身上的精神力量和宝贵品质。作为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传媒青年,我愿回到家乡,用话筒和镜头践行“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崇明岛精神,让这一种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同时,我定将这一份家乡的精神融入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是激励我砥砺前行的魂;这是回首望去,牢牢矗立的根。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 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