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1 日下午,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在 407 会议室成功举办第二次读书分享会。戴运财院长、柳超健院长出席会议,大外部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围绕读书心得与教学实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分享,共同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出谋划策。本次会议由系主任陈维娟老师主持,汪晓琪、王艳金、孙名斐、吕乒乒四位老师分别带来了精彩的分享。
戴院长在开场时强调了读书会的重要性,一方面为同行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助力教师了解国内及国际同行的研究动态;另一方面,分享的老师通过对前沿研究的思考、消化、整理与分享,帮助其他老师更快找准自身兴趣点,为教学研究注入新活力。
汪晓琪老师率先分享了社会符号学与多模态研究相关内容。她详细阐述了 “多模态” 的定义、起源、发展、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并介绍了多模态在教育、批判性话语分析、数字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在教学方面,汪老师结合大学英语拓展课《新闻传播英语》的作业布置实例,指出多模态写作对促进二语写作能力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戴院长对此进行了补充,提出了教师的肢体语言、以及社会身份研究的可能性,还提到多模态学习在记忆理解、翻译、新闻传播学研究等方面的积极意义。柳院长则从受众角度出发,提出受众接收信息后多模态形式反馈的新视角。随后,陈亦炘、张景京、张颖三位老师也分享了各自的看法,现场讨论氛围热烈。
王艳金老师聚焦语料库语言学,介绍了其当前的研究现状。王老师除了向大家介绍语料库在词汇、语法、搭配、语言教学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外,强调了新时代下语料来源日益多样化给外语教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随后,胡敏燕老师和陈亦炘老师分别从应用角度和研究角度与王老师进行探讨;同时,柳院长在大外教师群分享了该领域的权威资料和视频链接,为老师们对语料库语言学的学习与应用提供了新视角。
孙名斐老师深入探讨了二语教师的发展以及教师实践社区的特征、历史和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她指出,随着应用语言学发展,第二语言教师教育在 20 世纪 60 年代兴起,90 年代开始系统研究。教师实践社区能促进专业成长,但面临可持续性、工作量等挑战。疫情迫使社区向线上迁移,带来新问题。她强调,实践社区决策要考虑目标参与者背景,还需时间、资源和领导力支持,未来应进一步研究在线实施及应对新时代人工智能的挑战。
吕乒乒老师介绍了临床语言学,详细阐述了语言学体系如何在治疗方面提供描述标准和依据,涵盖语言的临床治疗各方面,如语音、词素、句法、语义、语用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戴院长提到该研究在阿尔茨海默症、小孩失语症诊断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强调学科与现实结合的重要性,并指出语言学基础话题的研究意义,肯定了语音学的发展前景。
此次读书分享会是大学外语教学部开展的系列读书分享会之一,读书会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深度交流的平台,老师们将读书心得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分享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大家积极参与讨论,为提升教学质量、探索外语教学新方法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宝贵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大学外语教学的发展,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这些交流成果将得到充分应用,助力外语教学水平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