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首页 | 联系我们
 学院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科科研  学生天地  招生就业  中外人文交流中心 
浙江传媒学院英国研究中心第二期高端学术讲座
2022-06-13 13:45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2022年6月2日下午,由浙江传媒学院英国研究中心、国际文化传播学院举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科二级教授、博导;兼任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特聘学术院长彭吉象主讲的学术讲座《比较艺术学——一门正在兴起的新兴学科》,在腾讯会议展开。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比较艺术学近年来在我国应运而生。这是中外艺术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召唤。为了更好地研究比较文学,彭吉象教授提出比较艺术学的一个目标、两个原则、三个领域、四个方法,进一步明确比较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围。

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提出应该将美学和艺术学区分开,它们应该作为两个相互交叉而各自独立的学科。自此,直到十九世纪末,艺术学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问世。1949年奥地利美术史家达戈贝尔·弗雷出版了《比较艺术学基础》,标志着这门学科的诞生。

比较艺术学首先在西方国家的艺术文化交流中迅速发展,之后逐渐传入东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较好的传播与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等院校学术界开始采用“艺术学”取代过去通用的“文艺学”,并就此正式出版《艺术学概论》、《中国艺术学》等教材。标志着艺术学在中国得到较快的发展。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在全球化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在对外艺术文化交流的历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比较艺术学”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中国,伴随着“一带一路”的进程,应运而生。

国外对于比较艺术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个具体的艺术种类上,例如比较美术学、比较戏剧学、比较音乐学等,尤其是其中的比较音乐学由于后来同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结合,发展成为“音乐人类学”或者“音乐民族学”。

在中国,“比较艺术”的概念由朱光潜和宗白华提出。二位先生具有深厚的国学传统,学生时代在德国度过,深受中西文化传播影响,开始从事比较文学等方面的研究。

彭吉象教授在此次讲座中,就“比较艺术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原则、三个领域和四个方法。

在发展和完善比较艺术学的过程中,要遵循“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原则建设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我国艺术学门类的设立,参照学习了比较文学的形式,设立了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以及比较艺术学,较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学的历史和运行轨迹,促进艺术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在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包容开放的态度,容纳多元文化的注入,丰富并发展了我国艺术学科体系。

在发扬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我国比较艺术学的具体领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比较艺术学首先关注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艺术比较。在艺术领域上进一步地细分了不同样式的艺术与艺术体裁,丰富了艺术学发展的多样性(例如由此引申出的比较音乐学、比较电影学、比较戏剧学等),同时也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与分享。

比较艺术学也应该关注跨学科、跨门类、跨视域的比较工作。作为重要文化现象之一的艺术,从古至今都与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如此,各个学科互补并发展,丰富人类对世界、历史与文化的认知,更好地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的的进程。

比较艺术学还应该注重自己的特殊性,进行跨艺术种类、跨艺术样式、跨艺术体裁的比较工作。整个艺术体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的艺术种类和样式,例如音乐、舞蹈、美术、设计、影视、戏剧、曲艺、杂技,以及近年来产生的数字媒体艺术等,艺术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衍生出新的艺术规律,而不同形式的艺术样式催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发展,艺术也就因此在各个领域的交叠中得到新的注解。

在面对内容丰富的比较艺术学发展的过程中,彭吉象教授提到“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三大研究方法,形成层叠式、累进式的态势。在发展的过程中,比较研究中西方艺术文化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对二者艺术体系进行评价、分析与总结。将西方艺术文化巧妙运用于中国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中,将理论变为实践,促进新型东方艺术的诞生,从而不断完善中国比较艺术学科的内容体系。

彭教授在陈述完“比较艺术学”学科的机遇与挑战后,以向勇教授为代表的学术人才就此提出评论,同时指出比较艺术学的发展既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又是当今时代的呼唤与需求。让我们抓住这个机遇,更好地学习并运用这门新兴学科,促进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 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